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合成数据对高铁震源虚拟道集生成方法的验证
殷常阳, 石永祥, 伍晗,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5): 820-828.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47
摘要363)   HTML    PDF(pc) (2009KB)(134)    收藏
根据稳相点分析的叠加方法原理, 提出一种波形叠加方法, 消除台站记录中高铁波场的串扰噪声, 生成虚拟道集, 并用合成的高铁数据进行验证。通过建立高铁桥梁振动方程, 获得精细的高铁震源时间函数, 然后使用有限元方法,在分层介质模型中进行高速铁路波场正演模拟计算, 并对不同速度的高铁列车正演模拟记录进行时移叠加, 获得虚拟道集, 从而验证叠加方法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台阵资料测量高铁信号视速度的方法
殷常阳, 温景充, 石永祥,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5): 813-819.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46
摘要412)   HTML    PDF(pc) (837KB)(141)    收藏
针对运行于高架桥上高铁引发的震源, 基于对移动组合源形成的波场传播的理论分析, 提出一种利用多台互相关测量高铁波场视速度的方法。然后, 生成分层介质条件下的高铁波场合成数据, 计算信号视速度, 并通过与理论结果的对比, 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虚拟地震台阵双差测深法及应用
鲍铁钊,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4): 615-625.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44
摘要362)   HTML    PDF(pc) (3976KB)(109)    收藏
提出虚拟地震台阵双差测深法。通过多道互相关, 测量密集观测台阵中相邻台站间SsPmp波与Ss波到时差的差值, 然后求解最小二乘意义下每个台站SsPmp波与Ss波的到时差。该方法利用台阵优势, 可以有效地降低到时差测量误差, 有利于准确地估计地壳厚度。将该方法应用在模拟数据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计划”台阵数据上, 测量精度显著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山西断陷带的地震分布及地壳地震波速度结构
王雨, 李自红,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2): 283-29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01
摘要1101)   HTML    PDF(pc) (9938KB)(228)    收藏
为了研究山西断陷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物理背景, 利用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以及山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震相数据, 通过 tomoDD方法对1990—2008年和2012—2016年期间的地震进行重定位, 并反演山西断陷带附近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地震集中于山西断陷带内, 基本上位于已知断层附近, 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的东北?西南两侧。震源深度范围为0~30 km, 北部区域震源深度小, 震源深度超过20 km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忻定盆地以南地区, 太原盆地两侧的地震集中区形成两个延伸深度最大的南北走向的垂直地震密集条带, 推测受太原盆地两侧两个近南北走向的活动的深大断裂控制。太原盆地两侧近南北走向的两个活动深大断裂如果贯通, 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地壳的地震波速结构变化剧烈, 该断陷带下方的地壳普遍表现为低速, 但其中太原盆地下方地壳的波速略高, 其东北侧和西南侧断陷盆地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更低的波速; 与此相反, 其西北侧和东南侧紧邻太原盆地的两个小区域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明显的高速, 大同西部区域下方的地壳也表现为明显的高速。这些波速特征都与地表构造以及地表热流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太原盆地东北侧和西南侧都可能有热物质上涌, 并且可能侵入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内部; 相反地, 热物质可能没有侵入太原盆地西北侧、太原盆地以及太原盆地东南侧下方的地壳中, 说明太原盆地的拉张裂开可能并不是受热物质上涌控制, 而是受青藏高原的推挤力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高铁地震4D地频图及其可用性研究
蒋一然, 梁萱, 宁杰远, 鲍铁钊, 张献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850-85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77
摘要993)   HTML    PDF(pc) (1634KB)(217)    收藏
基于北京大学在河北保定地区高铁线路附近布设的台阵数据, 在考虑车型变化的情况下, 采用基频对齐的方法, 将同一台站上相同类型列车激发的高铁地震信号三分量的频谱分别叠加起来, 可在更远的台站上获得更高信噪比的频谱。使用聚类算法, 得到不同车型对应的三分量频谱随台站位置的变化规律。基于高铁地震频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提出4D 地频图的概念, 并讨论其监测高铁及周边介质的可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高架桥下方高铁地震波场的特征量提取
鲍铁钊, 宁杰远, 张献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839-849.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73
摘要903)   HTML    PDF(pc) (1340KB)(156)    收藏
通过互相关方法, 提取高铁列车经过前后沿着高铁桥梁传播的地震波信号。将不同车次的互相关函数叠加, 得到稳定的平均互相关函数, 可以作为高铁地震波场的特征量。该特征量有监测高铁桥梁结构变化的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高架桥下方高铁地震信号频谱特征研究
蒋一然, 鲍铁钊, 宁杰远, 张献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829-83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72
摘要1101)   HTML    PDF(pc) (1964KB)(174)    收藏
使用北京大学架设的临时台阵中11个高铁高架桥下的短周期台站11天记录到的由951列高铁激发的共10461条地震记录, 利用K-Means聚类算法, 研究其频谱如何随列车的速度、模型、铁轨和路基变化而变化。近匀速运动的高铁所产生的高铁地震波的频谱主要由等间隔的峰组成, 其基频等于速度与车厢长度的比值。通过调整基频来降低列车速度的影响, 可使频谱模式更稳定, 便于比较。聚类结果表明, 高铁地震的频谱在相同车型、铁轨和路基条件下, 表现出稳定的模式; 这种稳定的频谱模式随车型、铁轨和路基条件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对这种稳定的频谱特征的监测, 可用于高速铁路的安全监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高铁波场等效震源时间函数反演方法研究
温景充,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823-82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75
摘要1237)   HTML    PDF(pc) (1431KB)(158)    收藏
基于桥墩均匀分布且高铁列车匀速行驶情况下, 每个桥墩源的震源时间函数仅存在时间延迟差异的假设, 分别通过构建均匀空间声波模型以及半无限空间弹性波模型, 计算格林函数, 给出反演所用的线性方程组。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高铁波场的等效震源时间函数进行反演, 测试在一定噪声水平下的反演效果, 探讨各种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高铁地震波场特点的理论分析
温景充, 宁杰远, 张献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813-82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74
摘要956)   HTML    PDF(pc) (2183KB)(174)    收藏
为了利用高铁震源反演浅层或深层地下结构, 将高铁铁路桥墩视为点源位置, 分别利用波阵面叠加、求解声波波场和半无限空间弹性波波场等方法, 对高铁激发的远场波场进行模拟。利用不同类型的震源时间函数与格林函数卷积计算得到的波场结果显示, 考虑高铁自重影响的桥墩静力响应的低频震源时间函数对应的波场与实际记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北京大学道路地震学观测台阵设计及数据特点
温景充, 鲍铁钊, 冯永革,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791-797.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78
摘要1726)   HTML    PDF(pc) (1878KB)(527)    收藏
2018年4—5月, 在河北省容城县进行前后两期道路地震学密集台阵观测。观测仪器包括200多个短周期地震仪和 22个甚宽频带地震仪。观测台阵跨越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及普通道路。通过一致性检验和远震波形对短周期地震仪进行台站时钟校正, 获得近50万条高铁地震记录。这些地震记录可用于研究高铁或其他道路震源及波场特征, 进行浅层及深层地下结构4D成像, 为道路安全、地震预测、环境监测、资源和能源探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基于模板识别方法探测断层结构
吴梦羽, 毛淑娟, 宁杰远, 唐启家, 蒋一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4): 730-73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99
摘要760)   HTML    PDF(pc) (1436KB)(176)    收藏

在模板识别和地震相对定位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探测断层结构的地震学方法。借用为了发现更多相似地震而在模板识别方法基础上提出的弱模板识别方法, 探测与模板地震有空间位置差异的地震, 然后根据波形互相关得到的到时差确定新识别出的地震相对于模板地震的空间分布。由于该方法对相似度要求较低, 且因计算量小而可以扫描更长时间的地震记录, 所以可以探测到更多能够比较精准地刻画断层细结构的微地震。利用渤海湾地区40天的地震波数据, 初步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法研究
亢豆, 俞春泉, 陈九辉, 刘启元,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5): 825-83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42
摘要1275)   HTML12)    PDF(pc) (7010KB)(117)    收藏

基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四川西部布设的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 用近年发展起来的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方法研究川滇地区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 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杨子地块 3 个地块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1) 四川盆地为 40 km左右; 2) 川滇地块为 45~50 km; 3) 松潘?甘孜地块为 30~40 km。四川盆地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与艾里重力均衡模型所预测的结果基本上一致, 而川滇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明显小于前人得到的接收函数莫霍面深度和艾里重力均衡模型预测的结果。可能与四川盆地地壳结构简单, 而川滇地块及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复杂有关。同时, 结果显示, 在鲜水河断裂和安宁河断裂处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的莫霍面深度明显变浅, 可能与这些深大断裂处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变形模式提供新的约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应用迭代叠加法分离震源谱的理论探讨
李嘉琪, 王曙光,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3): 427-43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42
摘要1021)   HTML    PDF(pc) (636KB)(848)    收藏

推导了通过迭代叠加法计算震源谱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 分离出的震源谱与台站项无关, 但是包含与事件?台站位置分布非均匀性有关的路径项影响, 这种影响将关系到拟合震源谱求取应力降的正确性。通过基于实例的数值计算,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推断。最后, 对如何正确地应用迭代叠加法计算应力降进行了讨论, 给出可行的正确获取地震应力降的研究方案, 为更准确地利用地震台网资料获取震源信息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一种定量地消除波速横向变化影响的三叉震相一维波速结构反演计算方案
李嘉琪, 王曙光, 蔡晨,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3): 420-42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41
摘要1277)   HTML    PDF(pc) (605KB)(1058)    收藏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定量讨论震源区附近高速异常、接收区附近低速异常以及目标区浅部局地波速异常对三叉震相反演一维波速结构的影响, 结果说明波速横向变化在传统的一维波速结构反演中会产生与异常体相同量级的波速异常假象。提出一种借助区域或全球层析成像结果定量地消除波速横向变化对利用三叉震相走时进行一维波速结构反演影响的解决方案。利用射线追踪法进行的测试计算表明, 提出的计算方法能有效地消除波速横向变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使得反演结果更接近于真实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用中国资料进一步约束地球最内核的各向异性
陈佳维;钮凤林;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5): 843-849.  
摘要760)      PDF(pc) (1642KB)(3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地壳热导率: 测量技术、测量结果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韩建刚,宁杰远,周彤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45)      PDF(pc) (930KB)(483)    收藏
针对青藏高原下部地壳物质如何产生部分熔融的问题, 对测量地壳岩石热扩散率的激光闪光法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析, 认为该方法的测量结果只能给出岩石的晶格热导率。计算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 仅由热传导因素不能导致该地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大范围的岩浆活动应该是耗散热、水的参与、放射性物质的富集及下地壳相对低的热导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
崔效锋,胡幸平,俞春泉,陶开,王艳华,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 RZB型钻孔应变仪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力监测中的应用
李涛,陈群策,欧阳祖熙,宁杰远,陈征,吴立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64)      收藏
介绍新一代RZB-3型钻孔应变仪, 及其用于地壳应力应变连续观测的特点。对四川江油地应力监测站RZB-3A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安装于江油地应力监测站的RZB-3A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有着较高的分辨率。系统参考元件的数据表明, 观测系统分辨率优于10-9应变量级, 不仅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汐, 还记录到宽频带应变地震波。特别地, 由于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优越性, 已经获得的数据表明, 该观测系统对台站邻区地壳水平应变场的面应变测量精度较高。因此, 将新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应用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力连续观测, 对于揭示该区域应力场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